夜里的狂风归于平静,漫天的飞沙也暂停飞舞。
清晨6点,春日和煦的阳光穿过树梢,北部战区空军某场站导航连大厅内值班的成林松起身拿起岗桌旁的扫把,清扫起连队门口一夜间积下的厚厚沙尘。
赶在战友们起床前处理好这些沙子,已成了场站各连队值班员不成文的规定。
因为驻地多风、土地沙化,战风斗沙、与风沙为伴,对该场站官兵而言早已习惯。
营区常有瓦片树枝被大风折断吹落,站岗执勤的官兵总是“灰头土脸”,皮肤干裂、咽喉干痒等问题时常伴随官兵,部分官兵的眼睛、呼吸道、胸肺也常会出现一些炎症反应。
“不仅风大,风向还变化莫测。”操纵员张国政说,遇上大风天,他和战友就要打起十二分精神,时刻关注风向,及时调整天线反射面朝向,防止天线被风折损。
前段时间,雷达站接到大风预警,张国政所在单位人员分成两组彻夜守护雷达,官兵一个晚上就调整扇面朝向十余次。
为了防止扬尘、沙石钻入导航机和油机设备缝隙,导航连官兵在常规检查维护之外,还要随时擦拭机器积尘,同时利用石棉、纱布、铁丝网和扎带,自制沙石拦阻网,防止风沙侵蚀。
那年,营区遭遇罕见强沙尘暴天气,屋外狂风肆虐、黄沙滚滚,风沙最强时能见度不足10米,瞬时风力达到11级。
尽管提前做了防风措施,险情还是发生了——一个充气机库大面积坍塌,气囊多处漏气,并出现整体位移,库壁距库内飞机机翼仅50公分。
情况危急,全站官兵迅即行动,全力投入抢修。
劲风呼啸,沙石乱飞,破损的机库内呼啦啦作响。官兵们努力睁开眼睛,蹒跚摸索着,压沙袋加固,紧防风绳索。不一会,身上的“城市迷彩”就变成了“荒漠迷彩”,鼻子耳朵脖子袖口里也满是沙尘。
6个多小时战斗,机库终于重新稳固,飞机安好无恙。
感受到风沙的危害,场站官兵开始研究治理风沙的对策。植树绿化便是其中之一。只是,种树的过程可谓艰辛。早在2002年,官兵们满怀期待种下100余株松树苗,结果被大风吹得歪七扭八,折损大半,扛过大风的树苗也因土地沙化严重没能成活。
一次不成再种一次。第二年,下苗,培土,浇水,驱虫……经过一年的精心呵护,官兵新种下的150棵雪松,仍仅有几棵成活。
屡败屡战,愈挫愈坚,两次失利反而激发了官兵们治理风沙的决心。尽管成活率不高,一代代官兵依旧坚持栽树,并不断学习种植技术,以愚公移山的韧劲搞绿化。
如今,营院里绿树成荫,这些树不仅起到了一定的防风固沙作用,种树的过程更培塑了官兵的执着个性与坚韧品格。
风沙,不仅给官兵们带来了挑战,也让大家在与之斗争中收获了成长。
“风沙一刮,工作量爆发。”每当风沙来袭,机场跑道便会被覆上很多碎石细沙,养场班官兵必须马上清扫,保证战机随时起飞。
起初,部分新入营官兵会偶有抱怨,但随着工作时间增长,竟练就了“火眼金睛”,能够轻易分辨出散落在场道上的异物。
在机场警卫战士刘景弘眼中,风沙是助力进步的伙伴。刚下连时,他的体能成绩排名垫底,3公里更是“软肋”,经常跑在最后,他甚至开始厌烦参加跑步,连队组织体能强化时,他经常故意沿着跑道顺风方向练习,想借助风势减轻跑步负担,自然成绩进步也就十分缓慢。
“习惯逆风奔跑,顺风时才会更轻松。”一次训练后班长一语道破。此后,刘景弘开始有意在风中“逆行”。如今,他不但3公里跑进10分钟,还担任了连队的军体小教员。
今年春天,驻地仍然常常黄沙漫天,但场站官兵已从御风防沙被动应对,转为主动治沙驭风成长,就像营门前挺立的青松,在沙中深深扎根,迎着大风茁壮成长。
X 关闭
X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