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速读:侦察营的思考:身在战场,首先要冲破“头脑中的迷雾”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时间:2022-06-28 08:08:55

战场视野:冲破“头脑中的迷雾”


(相关资料图)

——西藏军区某合成旅侦察营提升战场意识新闻观察

■解放军报记者 郭丰宽 范 离 通讯员 张子钦

月色昏暗,黑压压的乌云,似乎裹挟了大地。

高原腹地,西藏军区某合成旅侦察营一支战场侦察小分队脚踩碎雪,悄然前行,深入“敌”阵。

“迅速隐蔽!发现‘敌’反侦察目标!”小分队指挥员、二级上士李俊思立即指挥大家潜伏下来。

静待时机,李俊思带领大家利用对手设备性能的“间歇期”,迅速行动,顺利抵达最佳侦察位置。

很快,目标信息视频通过数据链路,实时呈现在后方的情报处理车上。快速、准确、高效的战场侦察,为指挥员决策提供了可靠的一手资料。

这一幕,让营长汪坤感慨万千。5年前,这个侦察营正式组建。新的装备设备、新的编制体制、新的兵员构成,让他们成为全旅瞩目的焦点。

拥有一流装备,就需要一流视野。当他们看得越来越远的时候,战场也似乎让大家越来越看不懂了。

“侦察兵的任务是感知战场、透视战场。身在战场,我们首先要冲破‘头脑中的迷雾’,紧盯科技之变、战争之变、对手之变,发现敌我态势的真面目。”汪坤说,这是一段新路,更是一段“心路”。

潜伏训练。

营长的棋局

当侦察营长,需要做出推动战场进程的决定

高原峡谷,冰雪覆盖。辽阔的天穹之下,一场红蓝双方的对抗演练进入关键阶段。

潜伏进入“敌”后侦察的红方侦察兵,经过信息汇总,核准上级通报的“敌情”后,准备后撤。

就在此时,一个小型车队驶近“敌”指挥所。随后,指挥所里走出的众人,簇拥着刚刚下车的一名人员交谈起来。

“会不会是一条‘大鱼’?”红方侦察兵立刻将视频镜头实时回传。

“极有可能是‘敌’方高级指挥员。”坐在营指挥车里的侦察营营长汪坤盯着视频画面,心里不停地盘算——

报给上级指挥所,对比研判后,再下达指令给火力单元……这样几经周折,这条“大鱼”说不定就跑了。

想到这里,汪坤做出一个大胆决定:直接接通炮兵营营长的通话器,三言两语说清要害,通报目标坐标。然后,再向上级指挥所报告相关情况。

转瞬间,炮火倾泻,覆盖目标。

目睹这一幕,汪坤的眼前,恍然浮现出之前的一场“战斗”。

那次演练,这个旅担纲红方主攻力量,成体系配发新装备的侦察营,备受瞩目。

进入侦察阵地后,官兵放飞无人机、展开侦察车、派出武装侦察力量、架设车载雷达……一切按计划有条不紊推进。

“发现‘敌’指挥所!”很快有了收获,汪坤立即命令,第一时间将目标信息上传至上级指挥所。不久,火力分队依令对目标地域实施打击。

“有了新装备,这场仗打得轻松又漂亮。”汪坤以为胜券在握。

没想到第一阶段演练结束,导调组一盆冷水泼来——“毁伤无效!目标已顺利转移。”

“煮熟的鸭子竟然飞走了!”复盘检讨,参演官兵有些垂头丧气。炮兵营营长徐亮和汪坤对视时一阵苦笑:“你要跟我早说一声就好了。”

这句话,让汪坤脑海中闪过一道亮光。

从发现到摧毁,考验的不仅是装备性能,更是战场意识。“早说一声”在技术上实现不难,可“早说一声”所需要的战场视野和胆略,我们具备了吗?

给炮兵营拨通一个电话只需要几秒钟。但是按照平时的程序和习惯,一个情况报到旅机关,机关参谋研判后再报指挥员下决心,再分头下达命令,也许就需要不知多少倍的时间。

“战场复杂多变,侦、控、打、评、保,不仅要纵贯形成一条链,还要形成纵横织成一张网。”带着自己的思考和建议,汪坤找到了旅主要领导。

在旅长、政委支持下,有了更多的战场主动权,汪坤却更焦虑了——

“看起来我似乎也能给炮兵营发号施令了,当侦察营长需要做出推动战场进程的决定,这一点也不轻松。”

他说,就拿这次的案例来讲,发现了“大鱼”,上报旅指挥所,能得到更全面的处置方案,但时间久了,疑似目标隐匿的可能性也在增大。直接呼叫炮兵火力打击,可能会一击制敌,但一旦误判误打就会打草惊蛇,暴露己方多个位置,“这是给自己找了一道两难的选择题啊。”

“其实不光是我。侦察营每个点位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在汪坤看来,日趋透明的战场环境中,只有敢于担当、善于判断,才能给出战场态势“最优解”,赢得最终的胜利。

索降训练。

班长的战斗

当侦察班长,面临“打与不打”的艰难抉择

机动侦察一连中士班长李绍奇的军营梦,缘于小时候看过的一部电影——《冲出亚马逊》。电影里,中国军人挑战极限、无所畏惧的风采,让他心驰神往。

然而成为侦察兵后的第一次演习,就让李绍奇“打得不痛快”。

深入“敌”后,面对唾手可得的目标,李绍奇准备伺机出动。当时带队的班长却用眼神制止了他。请示上级,等“抓住机会歼灭”的命令下达后,最佳时机已经失去。

复盘检讨会上,“火药味”十足。两种不同意见摆上桌面:一种认为一线侦察兵潜入敌后,是以侦察敌情为主,有什么情况报告给上级决定,不能贪战果、求痛快贸然出手;另一种则认为侦察兵本可“顺手牵羊”的事情,为什么还要“绕一圈”,白白错过机会?

发现一个有价值的目标,班长到底要不要第一时间把握战机?呼叫火力支援不是唯一的打仗招法,关键时刻一线侦察员敢不敢担当“斩首”“点穴”的重任?在决策“能”与“否”的过程中,如何突破“战斗分界线”?

这些问号的答案,在李绍奇走上班长岗位后,仍在探索——

“情报信息由下至上融汇,待综合分析判断出准确结果后,选择最优打法,更有把握一击制敌。”

“战场多变,一旦贻误战机,很可能产生‘蝴蝶效应’,悄然改变敌我态势,让本已透明的战场再度被迷雾笼罩。”

侦察营的思考,同样是该旅党委研讨多时的胜战之辩。为了让官兵们一心谋战研战、不必畏手畏脚,该旅党委专门出台演训 “容错机制”,鼓励大家开拓创新,大胆研讨打法战法。

战时高招源自平时积累。侦察营主动与各火力分队携手组训,“发现即摧毁”链路更为畅通;同通信单元展开融合训练,运用信息系统推动情报多级实时共享;和陆航力量进行战术磨合,让侦察分队插上飞跃的翅膀。

“大家的争论,其实不是为了找寻唯一答案,而是为了在‘头脑风暴’中倒逼思维转型。”一次次实战叩问,让李绍奇的思考成熟了许多。

“发现重要目标,我会直接向旅指挥所申请命令。时机得当时,我也敢雷霆出击,直击敌人心脏。”李绍奇说,思索让自己多了一种胜战选择。

前不久,该旅组织的一场对抗演练中,执行侦察任务的李绍奇,利用侦察设备比对发现,一个不起眼的暗堡里,“敌人”走动频繁。

借助暗夜,李绍奇带领武装侦察小分队悄然靠近,确认“敌”指挥所已转移至此处后,果断出击。“斩首”行动取得成功,战斗进程极大缩短。

夜间训练。

战士的畅想

当侦察兵,想与旅长直接连线共享信息

侦察营情报处理队下士周培博,之前是一名步兵。

加入侦察营后,周培博最大的感慨就是:侦察兵真“阔气”——侦察营的装备器材种类、数量名列全旅前茅。“装备、设备分到个人头上,人均3件都不止,很多还不重样!”

拥有诸多先进装备的侦察兵,战场上应该怎样打胜仗?

一次演练,面对战场新情况,周培博大胆提出:我们可不可以直接向旅长报告?拥有这么先进的装备,旅长是不是可以直接指挥单兵作战?

周培博的想法一提出,立即遭到众人质问:一线的情报直接传给旅领导,他们如何筛选,如何去伪存真?这样做不是简化程序,而是给指挥员增加非必要的工作量。

然而故事有时就是巧合,不久后的一次演练,“敌”方保障力量的情报迟迟没有摸清,待到水落石出、确认无误时,战斗即将打响……

时间紧迫,周培博建议直接上报旅长,却没有被采纳。等到情报经连营、机关参谋,逐级到达旅长的指挥席上时,对手已经占得先机。

复盘时,这个事例让旅领导感慨万千:“如果我们不改变思维模式去适应信息化战场,再先进的武器装备也是摆设。有些事,战士想在了我们的前面。”

旅长赵贤福又想起了授装时的一幕——

新装备的强大性能被展现出来。某型侦察无人机,观测距离远,续航时间长,可直抵敌纵深腹地。随着解说员的自豪介绍,操作手的迅即操作,远隔重山的一组组战场数据很快呈现在显示屏上。

崭新的装备,崭新的天地,让参观的几名战士挪不开脚,七嘴八舌地讨论着,畅想如何运用这些“新伙伴”一起打胜仗。

“战士关于打胜仗的畅想,是练兵备战的宝贵财富,是谋战研战的生动实践。”赵贤福说,这些想法就像小草的种子,但一旦根须刺透种皮,在寒瑟高原扎下根,未来就有了无限可能。

战术训练。

(唐 飞、田志强、王阳阳摄)

1 2 下一页 尾页

关键词: 敌我态势 战场视野 感慨万千 第一时间 武装侦察

上一篇:

下一篇:

X 关闭

X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