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新动态:军营观察丨在天空“搭积木”的参谋们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时间:2022-07-18 06:50:56

协同简令表持续“瘦身”

■空军报记者 董 宾 张 伟 解放军报特约通讯员 杨松松

空军某部参谋进行任务规划。葛乐晨 摄


(资料图片)

对参谋而言,突然加倍忙碌,一定是大项任务来了。

这天是休息日,而空军某空防基地作战侦察处,一早就忙了起来。

基地定期组织的体系训练,进入到正式筹划阶段。当天,忙到营院的路灯亮起,作战侦察处副处长刘永飞带着各专业要素的参谋人员,做好协同简令表,并对下步工作进行了分工。接着,大家分头通知各单位领受任务。

一张表,统起千军万马。按照这张表,基地所属航空兵、地导、雷达、通信等多兵种力量,以及驻地陆军部队、外区驻训部队将混编集成,组成红蓝双方,运筹用兵,展开攻防。

刘永飞说,现代战争是体系之间的对抗,战斗力只存在于体系之中。一个理想的作战体系,就像不同模块拼接成的积木一样,各模块协同工作并相互影响,才能在战场释放令人想象不到的能量。

这几年,为了搭好体系这块“积木”,该基地按照“部队分训—编组合训—兵种合同训—军种联合训”的分级分层能力生成路径,定期组织体系训练。运用体系之力,练强每一个模块,练硬每一个编组。

不断磨合中,体系逐渐成形。这张协同简令表,见证了基地几年来的体系之变。

组训更简单。一张表,取代了过去厚厚一沓计划方案。记者从“瘦身”后的表格上看到,第一栏是任务描述,第二栏是指挥员意图。任务描述只有8个字,指挥员意图言简意赅,不到200字。

编组更灵活。就像在手机上自主下单点菜,相关部队领受任务后,如何达成作战目的,需要用到什么兵力要素,部队按需进行菜单式编组,基地统一调配资源。

协同更高效。部队领受任务后,自行制作协同卡、编组表,并以任务飞行员或主要兵种部队为主体,抽组兵力要素,进行编组内、机组内协同。相比基地统一组织协同,这种协同效率更高,研究得更深。

有一次,航空兵某旅作训科参谋杨栋,接到支援陆军某地面分队进攻的任务。当天,他们与陆军某部参谋坐在一起,商讨对策。那次任务研究会,一直开到深夜。

第二天,该旅飞行员毕博驾机飞临目标空域,刚准备进入攻击航线,就收到了地面防空火力的预警提示。在队友的掩护下,毕博启用备用航线,很快重新锁定目标,并投射一枚弹药。炸弹像长了眼睛,在“敌”坦克堆里爆炸。

协同简令表的“瘦身”,给了更多官兵运用智慧、施展谋略的空间。

去年一次体系训练,蓝方出其不意地攻击红方指挥机构。没想到,红方指挥员带着精干力量登上预警机,直接把指挥所搬到空中。一道道命令从空中发布,红方各单元开始有序反击……

近年来,从“单打独斗”“八仙过海”,到融入体系、利用体系,再到形成体系作战能力,“体系”成了基地“军语词典”里最常见、最常用,也是各类作战战备文电里出现频率最高的词。

相伴随的,是战斗力的“积木”越搭越强,协同越来越默契,战法越来越多变。这背后,“搭积木”的参谋们,更为深切地感受到模式之变、模块之变,以及搭好每一块“积木”的不易。

在天空“搭积木”的参谋们

■空军报记者 董 宾 张 伟 解放军报特约通讯员 杨松松

空军航空兵某旅官兵奔向战位。王建朝 摄

不变·多变

只有把握不变、做好不变,才能更好地以不变应万变和以快应变

组织一次演习需要多久?

如果放在以前,一名资深参谋给出的答案,可能会让你感慨:竟然这么久!

为啥?飞行安全、协调军民航、防相撞、实弹实投特情预想预防……需要考虑的要素实在太多。空军某空防基地作战侦察处副处长刘永飞介绍,组织一次演练,方案反复调整,有时仅打印纸就得用上厚厚一摞。

现在,组织一次中等规模的演练只需两三天。这是为啥?

聊到兴头,错过饭点的刘永飞,干脆撕开一桶方便面,放好料包,注入开水。他拿方便面作比——方便面之所以方便快捷,就是因为料包、面饼、叉子都是固定不变的,用户只需要按照标准化流程冲水、泡面即可。

变与不变,辩证统一。在刘永飞看来,现代战争,有作战原则,却没有一定之规;有制胜机理,而没有固定套路。只有把握不变、做好不变,才能更好地以不变应万变和以快应变。

其实,一系列变化,早就发轫于几年前。

近年来,空军全面推进新的飞行训练大纲,为模块化组训垒土夯基。大纲课目、标准、流程更加规范,内容也是环环相扣、步步递进。当时,不少飞行员感慨,训练就像搭积木,前面课目飞不好,后面课目飞不了。

个体作战能力的“第一层积木”铺好后,基地发挥所属兵种要素齐全的优势,逐步开展单元战术训练、编组协同训练。所属部队在互为对手、互为条件的训练磨合中,兵力配置、任务编组、战法运用不断固化成形。

变化面前,该基地领导头脑清醒:这些只是对体系的外在塑形,从外化于行到固化成型,需要一个“融合剂”,促进思想观念、文化理念的深度融合。

这个“融合剂”就是任务。基于完成共同的使命任务,这本身就是体系存在的前提。

为了强化任务观念,这几年基地运用“地图搬家”,结合所担负的使命任务,在现地模拟一线战场情况,组织部队深化练兵。此后,他们将训练模式升级为“战场搬家”,根据现实威胁,设置战场环境,构设作战场景,模拟对手兵力装备,组织部队排兵布阵、演练攻防。

在此基础上,基地更强调对任务进行“拆解”。基地某处副处长吴在上介绍,完成任务就像搭积木,首先要将同类的零件分拣出来,然后按照说明书进行拼搭。这个零件分拣的过程,就是准确理解上级意图,按照机关提供的执行任务的“说明书”,对任务进行“拆解”的过程。

记者注意到,基地体系训练方案上有一个词:任务包。

这要求部队在基地总体作战任务的基础上,像层层“剥洋葱”一样,对任务进行“解耦”和认领。所有部队的行动,从能力生成的起点就聚焦于总体作战目标的达成。

如此一来,各级指挥员的视野从“棋子”拓展到“棋局”,过去那种或习惯于单打独斗,或简单以击落敌机、击中目标的多少为目标的观念逐渐消失,大家更加自觉地置身于整个作战体系,以任务的达成作为衡量战斗力水平高低和练兵效果的唯一标准。

使命任务,像一个强有力的磁场,吸引着基地官兵为之突破创新、贡献力量智慧。

一次演习前,通信分队的指挥员、通信参谋杨晨,领到一个“任务包”:防“敌”毁瘫通信网络。他说:“以前,通信分队在演练任务中大多当配角。这次,我们不能只负责线路联通,还要想着怎么保存自己。”

为避免被“敌”侦察到,杨晨带领任务分队深入沙漠腹地。他们搭起伪装网,把通信车半埋进沙堆里,在沙窝里架起天线。联通指挥所的那一刻,战士们开心地相互击掌庆祝,像打了胜仗一样。

任务的牵引,拆除了思想的壁垒,融化了观念的坚冰。

地导某旅参谋长于源介绍,他们结合担负的任务,以及可能的几种作战样式,明确了兵力编组,勘选了预备阵地,练熟了应对招式,应对反应时间大大缩短。他们与航空兵、雷达、陆航等部队的协同配合,已经非常默契。

于源说,时间的缩短,释放出更大的应变空间,也争取到更多的制胜空间。

束缚·自由

捆绑各级指挥员手脚的“绳索”,一道道解除

和天气转好的消息一并传来的,是一场“大战”即将展开。

呷了口浓茶,空军航空兵某旅空中任务指挥官石金玉,与几名参谋一起,利用某软件进行任务规划。不久后,他将生成的预警机、电子干扰机、歼击机等诸多要素协同的动态画面,分发给相关部队。

出动什么兵力、需要什么支援配合力量、采取什么战术,都由石金玉和几名参谋,根据任务需要进行统筹。生成计划后,只需提供给基地参谋部报备即可。

以前,组织体系训练都是以基地主导,演训的环节、细节、安全等诸多要素,参谋们要反复考量。

事实上,这种事无巨细的层级指挥,不仅牵扯了基地参谋们的精力,也束缚了部队指挥员的手脚。

未来战场,高度分散的“小模块”将成为主角。其中,如何让这些模块自由拼接凝聚合力,激发各级指挥员的自主性、创造性,将决定战场的胜负。

那么,如何让这些“小模块”能自由拼接?

答案就是:统一标准,建立规则。基地领导说,无规矩不自由。就像一个有着很多岔路口的交通要道,如果没有统一明确的交通规则,缺少鲜明的指示牌,要素越多越容易“添堵”。

几年前,基地刚开始组织体系训练时,空中指挥控制处参谋刘菁欣,因为各部队数据标准不统一没少犯愁。

一次演习,指挥所里出现了争吵声。刘菁欣寻声望去,只见领航参谋刘永飞和电抗参谋滕文志正在争论。原来,任务协同时,他俩对某型装备的使用问题产生了分歧。因为二人数据测算方法不同,导致结论截然相反。

同一个指挥所里,不同席位的标准都不统一,基地所属多家部队情况可想而知——指挥信息系统不同,坐标系不统一,数据之间需要反复换算;设备参数设置不同,想实时通联还要反复协商……

统一标准势在必行!很快,在基地上下的共同努力下,地图比例尺、课目代号、数据格式、作战术语、战斗口令,一项项得到规范统一。如今,指挥所里的争论少了,作战指挥更加高效顺畅。

除了内部要素的标准统一,基地还和陆军兄弟单位协商,就空中作战飞机使用、情报信息共享等进行沟通,在战场规划、计划制定、协同配合等方面,形成了“一幅图、一把尺、一张表”。

标准统一运行顺畅后,捆绑各级指挥员手脚的“绳索”,也一道道解除:他们将组织指挥层级下移,日常组织互为对手的编组协同训练,由各单位按需自己联系、自由配对;策划空中作战行动,将“C位”让给任务飞行员,交给他们自主筹划,参谋辅助决策……

打通“任督二脉”,基地信息顺畅流动,要素按需组合,特别是各级指挥员的自由发挥空间得到拓展,演兵场上呈现诸多崭新气象——

作战模块更有弹性。随着任务进程发展,作战模块可以随时转换指挥关系,甚至灵活转变角色。记者在一场演练现场看到,原本是航空兵部队飞行,雷达站负责情报保障,可随着对抗命令的下达,上一秒的队友,突然变成了对手。还有,本来是红蓝对抗,可打着打着就出现第三方——战场来了“搅局者”。

吴在上说,这逼着大家以变应变,不变不行,变得慢了也会输得很惨。

模块拼接更加快捷。每次演练前,基地不再提前选择参与部队摆好阵势,而是根据任务需要,由航空兵、地导、雷达多要素,区内区外陆军空军多支部队临机组成“红蓝”双方,在导演部统一组织下展开对抗。遇有紧急情况,甚至不需要事先沟通,战机边飞行边协同,导弹边机动边编组,雷达边展开边入网,像是开启了“倍速”模式。

训练自由度的提升,令指挥员的才智和勇气得到充分展示。对此,地导某旅副参谋长秦小军深有体会。

一次演练,当时还是营长的秦小军,奉命完成某重要目标的防空任务。他把部队拉到预备阵地后发现,对手出其不意地加快了进攻节奏,战场态势瞬间逆转。

当时,全营完全处于对方的火力打击范围之内。如果马上退出,全营能够保存下来,任务却会失败;如果就地展开,却可能暴露位置。两难之下,秦小军作出边打边撤的决策。

没想到,这份看似不完美的方案,竟然发挥了巨大作用——任务圆满完成,全营几十台装备车辆也毫发无损。

混搭·组合

模块拼接,打出了一套“组合拳”

闲暇时间,吴在上喜欢与儿子一起搭一搭积木。平时工作忙碌的他,很珍惜这种亲子时光。

和孩子大开脑洞、一起成长,是吴在上选择的一种陪伴方式。在父子俩的共同努力下,用一个个积木零件,搭建出战舰、机器人和飞鸟,是他最有成就感的时候。

工作中的吴在上,也有很多个“积木”要拼。这样一个场景,时常浮现于脑海:指挥控制、火力单元、信息情报、支援力量……这些标准化模块,通过他和参谋团队的自由拼接、组合、变形,构建起一个个作战体系。

对体系,吴在上提到一个词:混搭。像电池遇上轿车,就有了新能源汽车;手机加上钱包,便产生了电子支付;销售商混搭网络,于是电子商务诞生了。不同模块“混搭”成体系,才能带来作战方式的突变,以及整体能力的涌现。

混搭的背后,是不循旧路、突破常规。这正契合了基地领导“打一场让对手看不懂的战争”的思想。

一天,边陲飞来“不速之客”。特殊的来客,让地导某旅的武器装备“有劲使不出”。

怎么办?旅参谋长于源灵机一动,请某兄弟单位前来支援。这种打法,没先例。他却坚信,一物降一物,这么打没问题!

果不其然,空情得到正确处置。

一次对抗,飞行员李福涛担负低空突袭某地导阵地的任务。他尽可能压低高度,按照事先情报给定的通道进袭,瞄准、锁定、投弹、摆脱……一整套动作堪称教科书般完美。

然而,事后导演部判定,李福涛在攻击前已被“击落”。

原来,为了应对战机的超低空突防,“狡猾”的地导某营参谋们一反常规,借助兄弟部队的雷达支援,不顾地形对制导雷达的影响,把临时阵地设置在了山脚下。李福涛在翻越山体时不得已爬升高度,遭到该营“致命一击”。

李福涛输得心服口服。他说:“这就是应变。显然,‘对手’比我做得更好。”

模块混搭,像打出了一套“组合拳”,很多招式拳法令人眼花缭乱。

比如,航空兵当起导弹制导的“手电筒”,地面部队利用无人机实施侦察,地面进攻力量召唤有人机实施近距火力打击……基地训练处处长胡敏笑着说:“还有很多模块组合方法,让你根本想不到!”

胡敏说,像乐高积木,几种标准的零件,就能有成百上千种组合。对基地而言,除了空防责任区内的部队和兵器装备,还有友邻的部队、过路的部队,如此一算,能拼搭成的体系组合,可谓无穷。

一次,空军组织兵力赴某地参加训练,归建转场时正好路过该基地防区。听说,任务部队都是从各战区空军抽组的,要素齐全,有预警机、歼击机、轰炸机等多种机型,且刚打完“硬仗”,实战水平高。

这个好机会岂能错过!该基地与对方简单沟通后,指挥所带动所属兵力,与任务部队开展了一次临机对抗。

没有导演部,没有红蓝方,没有脚本,不知道攻击发起时间,不明确具体目标……那次经历给参谋牛增懿留下深刻印象,他说:“一场对抗演练更像突然变奏的交响乐,精彩激烈的程度超出想象。”

关键词: 作战体系 使命任务 统一标准 任务规划 空中作战

上一篇:

下一篇:

X 关闭

X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