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今亮点!第75集团军某空中突击旅:把低空利剑打磨得更加锋利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时间:2022-10-28 09:02:51

低空利剑

■陈典宏 周乐文 杨元庆

红日初升,铁翼飞旋,第75集团军某空中突击旅数架直升机掠过“一树之高”,向目标地域上空突进。战机有节奏的轰鸣声由远及近,像一首雄壮的乐曲,让人心潮澎湃。


(资料图片)

抵近,悬停……伴随着钢铁旋翼卷起的狂风,搭乘战机的突击步兵从天而降,垂直加入战斗。

这一幕低空作战新景观,让营长王超心生感慨。从昔日陆航团参谋到空中突击旅直升机营营长,他深切感受着这支新质作战力量从无到有、逐步成长的腾飞律动。

近年来,这支部队按下了战斗力建设的“快进键”,聚焦实战,对接实战,紧扣实战,把陆军这柄低空“利剑”打磨得更加锋利。

“组织安排你去突击步兵营代职!”春节前夕,一个突如其来的消息,让某直升机连连长黄秋雨感到意外。

“你的岗位变了,但战位没有变,同样在机舱内,同样是为了陆军腾飞的事业。”旅领导铿锵有力的话语,犹如吹响的战斗号角,瞬间沸腾了黄秋雨的热血。他干脆响亮地回答:“党叫干啥就干啥,打起背包就出发!”

两天后,一辆越野车停在飞行楼前。突击步兵营营长唐鸿毅微笑着走下车,大步上前握住了黄秋雨的手:“你好,我的副营长!”

为了共同的目标,两双有力的手紧紧握在一起,也把空地融合的使命紧紧连在一起。第一次全营点名,迷彩队伍中出现了一抹显眼的天空蓝。

尽管来到突击步兵营有诸多不适应,但黄秋雨像一颗钉子,铆在哪里都有力;像一块基石,铺在哪里都结实。他工作劲头不减,标准不降,在转型升级中甘当“小学生”。

很快,一场空地红蓝对抗演练打响,黄秋雨跟随突击小队担负要点夺控任务。机降到预定地点,勘察地形后,他们发现“敌”阵地地势较高,队员们马上定好路线,着手准备“攻山头”。

这时,黄秋雨却提出了不同方案:“‘敌’占据有利地形,山头易守难攻,如果有空中火力支援,我们就能化被动为主动。”

黄秋雨拿起电台上报坐标。几分钟后,两架武装直升机呼啸着飞抵目标上空,一阵密集火力将“敌”阵地毁伤半数。

随着演练进行,前沿侦察分队传来可靠情报:前方丛林发现“敌”指挥所位置。有了刚才的经历,队员们准备再次呼叫空中火力支援。谁知这一次,黄秋雨又站出来反对。

“丛林地形复杂,草深树高,我们在明处,‘敌’在暗处,直升机在低空飞行反而更容易遭到攻击。”突击队员们恍然大悟,急忙采用隐蔽迂回包抄的战术,成功破袭“敌”指挥所。

以空中视角巧妙解局陆地战场,这不仅是一种看待问题的新角度,更是一种陆空结合的体系作战思维的更新升级。

陆空力量携手作战,两次临机处置,给官兵带来更多思考,也让黄秋雨逐步接近心中的那个答案:空中突击并不是步兵与陆航简单的叠加,而是融合二者优长的新质作战力量。

与突击步兵营的战友们相处久了,黄秋雨也慢慢有了新的感悟:驾机大角度机动或是遭遇乱流颠簸,可能造成身后搭载的突击队员晕机;机降点或者降落时机选择不好,可能给突击队员带来未知的危险;驾机悬停离地过高或状态不稳,可能导致突击队员在机降时受伤等。

此后,每一次驾驶战机翱翔蓝天,黄秋雨总会不由自主地把直升机飞得更稳一点,把机降点选择得更安全一点,更符合步兵战术要求一点,因为他的脑海里总想着:“身后的机舱里,还有一群情同手足的突击步兵兄弟。”

如今,黄秋雨常说:“过去考虑的是我行不行,现在更多考虑的是我们行不行。”

当兵6年多,“李向群连”中士班长向勇实在没想到,第一次搭乘直升机参与战斗,结果让自己“颜面尽失”。

空地融合机降训练第一天,战机停稳打开舱门,向勇第一个跳进机舱。此前,他已经在十米模拟高台上练习了无数次索降。他深信,练兵没有什么捷径,无非就是日复一日地把枯燥的动作重复、重复、再重复。

数分钟后,战机突击飞抵预定地域。舱门打开,小臂粗的绳索一端被牢牢系紧,另一端被抛出舱外。深吸一口气,向勇满怀信心地第一个抓绳一跃而下。谁知,他双脚刚刚触地,就感觉天旋地转,身体不听使唤地直接瘫坐在地上。向勇是旅里响当当的尖子,训练上从来没有含糊过,也从来没有掉过链子。那一刻,他只想把头往地里钻。

后来,向勇才知道,第一次进行空地融合机降训练,有的官兵没有清晰感知战机晃动的幅度,落地时摔了跟头;有的官兵晕机严重,在机舱内就头晕目眩,落地直接呕吐……

“任何战斗行动,都必须融入体系的大棋局中考量,才能赢得最终胜利。”这件事,让突击步兵营的官兵意识到单靠打得准、跑得快、投得远的传统步兵技能,已无法适应突击步兵的作战需要;他们必须加快实现军事训练转型升级,才能适应空地一体的建设发展要求。

缺什么就补什么,什么不会就练什么。不久,新大纲下发施行,向勇欣喜地发现,原本只属于空勤官兵的抗眩晕训练,被列入突击步兵的体能训练课程。

旋梯和固定滚轮,是抗眩晕训练两大关键训练器械。看完飞行员的教学示范后,第一天上固定滚轮,很多官兵因动作不协调没控制好重心,使出了全身的力气,也没能转过一圈。

这是一道必须跨过的坎。第二天训练前,看着战士们略显迷茫的眼神,向勇开始给大家打气:“别人能学会的,凭啥我们学不会。别气馁,坚持就是胜利!”

作为新质作战力量,在这支部队,“首次”从来不是新闻,每一次跋涉既是坚守又是开拓。战士们深知这个道理。此刻,听了班长的一番动员,他们又打起了十二分精神。

一个月后,突击步兵们迎来了阶段性考核,担负在前沿地域实施机降突击行动任务。时值晌午,天气炎热,机舱内温度超过40℃,人人汗如雨下。

舱门打开,眼前仿佛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突击步兵们鱼贯而出,抓绳转体,登跃离机,连续完成整套机降动作,并快速突入,成功拿下“敌”阵地。

这一次,他们用实力打消了质疑,用“从天而降,垂直突击”的行动证明了自己。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我们这一代人的使命,就是要让陆军空中突击新型作战力量彰显锐利锋芒……”抬头仰望蓝天,突击步兵营营长唐鸿毅自豪在胸。

作为空地融合的关键一环,唐鸿毅深知新质作战能力形成是一个不断攻坚克难的艰巨过程,谁能在破解难题上抢占先机,谁就多一分打赢的胜算。

去年底,唐鸿毅按年度计划,上报空地融合创新战法研究。一套看似流程顺畅、聚焦实战的演示方案,却受到旅领导批评。批评很无情,却令他警醒:“站在地上想天上的事,根本不能将直升机的特长和优势发挥出来。”

对于直升机的特长和优势,唐鸿毅首先想到的是“快”。当了十多年的步兵,这个字对唐鸿毅来说可谓刻骨铭心。

兵贵神速,唐鸿毅记得此前几次演习,因为部队在山岳丛林地带行军缓慢贻误了战机,导致战斗失利。他不止一次感慨道:“如今再遇到当年同样的任务,可能旋翼一转,步兵以前一两个小时的行军路程,现在10多分钟就到了。”

快就意味着先“敌”发现、先“敌”打击,在战场上就能够创造一切可能。直升机不仅是“快”,更有“奇”的优势,能出现在战场上任何意想不到的位置。一次次空地融合训练,让唐鸿毅深刻意识到,如果只把直升机当成单纯的运载工具来看,那空中突击力量应有的作战效能就永远发挥不出来。

身处变革的时代,“变”是永恒不变的主题。变,就要突破思维局限、把目光投向未来战场。

突击,突击,绝不能把难题留在昨天!翻过思维观念这座“山”,唐鸿毅在抬头看天中,渐渐跨过了能力提升那道“坎”。

又一场红蓝对抗打响,侦察要素报告蓝军多批空地兵力从不同高度、不同方向来袭。初次交手就频出狠招,眼前的场景让唐鸿毅心中一惊。

这一次,他充分利用空中突击力量快速机动作战优势,果断采取正面与侧面佯攻、后面迂回突入的作战方式,最终锁定胜局。

金色秋阳洒向大地,铁翼划破空气产生巨大的轰鸣。唐鸿毅大步行走在宽阔的机场,目睹着一架又一架战机启动引擎,掠地升空,渐行渐远。

“起飞就是迎敌,升空就是作战!”机场塔台那一行醒目大字,如一抹鲜艳的亮红,在阳光的照射下,显得格外耀眼。

关键词: 空中突击 突击队员 空中突击旅 火力支援 从天而降

上一篇:

下一篇:

X 关闭

X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