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群火箭军官兵坚守地下"龙宫",在默默无闻中孕育惊天雷霆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时间:2022-11-15 07:54:25

为神剑“把脉”

莽莽群山之间,驻扎着一群可爱的火箭军官兵。他们坚守在地下“龙宫”,常年担负导弹测试操作、维护保养任务,将青春热血融入练兵备战,精心呵护着大国长剑,在默默无闻中孕育着惊天雷霆。


(相关资料图)

虽然没有机会亲手按下“点火”按钮,但神剑的每一次腾飞,都凝结着他们的智慧和汗水,见证着他们的努力与奉献。那一条条划破天际的壮美弹道,是对他们最好的礼赞。

——编 者

忠心·战位

【人物名片】陈志远,火箭军某旅二级军士长,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1次,所带班级荣立集体一等功。

浓浓的夜色中,一道出征命令打破深山的沉寂……

迷彩伪装的导弹车队缓缓驶出地下“龙宫”,奔向新的战场。目送着精心呵护的导弹出征,二级军士长陈志远难掩心头激动,和班组成员一起,抬起右手,庄严地敬上一个军礼。

此刻,在他身后的测试间里,镶嵌着“忠心·战位”4个鲜红大字的牌匾,在发射车车灯的照射下熠熠闪光。

这块和测试台大小相差无几的牌匾,是陈志远带着全班战士一起设计制作的。迷彩的底色、鲜红的大字,传递着热烈的战斗气息,也凝聚起浓郁的精神传承。

两年前,测试班班长、“八一勋章”获得者王忠心光荣退休。临行之际,他把为导弹“体检把脉”的接力棒郑重地交到陈志远手中。

这是一份金灿灿的荣耀,也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陈志远接过的这根接力棒,是严把导弹性能质量的最后一道关口,他们的工作成效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导弹后续测试和发射进程。

老班长离开部队的第二天,陈志远和战友们将这块精心制作的牌匾挂在测试工位的最上方。

还没来得及从对老班长的习惯性依赖中解脱出来,陈志远就遇到了一项重大考验:带领测试班在最短时间里完成导弹升级测试,为发射分队执行后续任务提供可靠的装备支撑。

皮肤黝黑、个头中等的陈志远,几年前从其他专业转岗到测试班。此后,他跟着王忠心一起钻密林、上高原、闯戈壁,圆满完成一项项重大任务,早已成为精通全岗位的尖兵,性格也在重大任务的反复淬炼中变得更加沉静内敛。但第一回独立担纲如此重要的任务,还是令他有些紧张。

抬眼看着头顶正上方“忠心·战位”4个大字,陈志远的目光似乎透过这块牌匾,看到千里之外的老班长正冲着他颔首微笑。

老班长临走前,叮嘱他的那些话又回荡在耳旁:“大事要做精彩,小事要做精细,导弹的每一步测试操作都不能有半点马虎。”

陈志远放缓呼吸,轻轻闭上双眼,放空思绪,脑海里一遍遍回想着和老班长一起执行任务时的场景,心底默默给自己打气:仔细些、再仔细些……

各系统状态很快确认到位。“设备加电、开始测试!”陈志远果断发出第一道响亮的口令。

这道口令,犹如田径赛场上的发令枪,整个测试系统立即严丝合缝地运转起来。各种机器轰鸣声、电流声、口令声响彻测试间,一组组数据汇聚在他面前的显示屏上。

端坐在指挥席位前的陈志远瞪大双眼,冷静地观察着一个个反映导弹性能状况的数据,沉稳地下达着操作口令,指挥整个班组完成对导弹的全身“体检”。

夜色越来越浓,最后一个测试项目顺利结束。陈志远看着导弹交付发射分队,眼睛里充满着不舍,犹如送别自己精心呵护的孩子。

这两年,陈志远带着班组成员连续啃下年检测试、库房综合调试等一个又一个硬骨头,在莽莽大山中,续写着“导弹兵王”的军旅传奇……

眼中的光

【人物名片】康子惜,火箭军某旅中士,获评“四有”优秀士兵。

群山之间,神秘的地下“龙宫”深处,一场紧张的导弹升级测试拉开战幕。

测试间里,身穿白色防静电服的测试指挥康子惜和战友们一起打开设备包装箱,小心翼翼地取出了她们眼中的“宝贝疙瘩”——一枚惯性元件。

这枚惯性元件个头很小,看起来并不起眼,却是感知导弹飞行姿态的重要神经元,一丝一毫的数据超差都可能影响导弹飞行安全和打击精度。

在这个狭窄的测试间里,10多根安装在不同角度的白炽灯管发出明亮的光芒。灯光下,惯性元件表面透着冷冽的金属光泽。康子惜不止一次地盯着它入了神,甚至想变成一只小蜜蜂,钻进这个“小玩意”里面看个究竟,探一探它蕴含的力量之源。

从专业号手到测试指挥, 康子惜灵巧的双手不知道检查过多少枚惯性元件,早已形成一种肌肉记忆。她右手紧握惯性元件,小拇指微微弯曲托住底端,大拇指紧紧扣住惯性元件的身体,双手平放在离测试台不足10厘米的高度。

这个手势动作和定位高度,是康子惜和战友们在长期测试操作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条重要经验,既能看清楚设备外观的每一个细节,又能确保设备的安全。

虽然隔着橡胶手套,康子惜仍清晰感受到惯性元件传过来的温度和质感。她左手配合用力,缓缓转动惯性元件,专注的眼睛里闪烁着明亮的光芒。

在确认外观细节完好、没有细微划痕之后,康子惜小心翼翼地把惯性元件装上测试设备、连接电缆,数据检测工作随即展开。

随着设备启动,持续恒定的电流通过测试电缆,源源不断地给电机输送能量。高精度的测试台匀速转动,惯性元件发出欢快的蜂鸣,计算机实时采集各种数据信息,检测惯性元件性能质量。

捋了捋钻出帽檐的短发,康子惜轻手轻脚地走到测试设备旁边,俯下腰,屏住呼吸,右耳贴近惯性元件,细细聆听它的“心跳”。这又是一个直观判断惯性元件“健康状况”的重要手段,犹如中医看病的“望闻问切”。

入伍4年来,经过实弹发射等任务历练,这个风风火火的四川姑娘变得更加细腻沉稳,专业技能也更加熟练精通。

一次,单位接收新装备,康子惜在开箱检测的过程中发现设备工作声音大了不少。走下测试工位,她第一时间与生产厂家联系,直到确认装备性能可靠才放下心来。她那较真的劲头,多次受到领导和战友的肯定和表扬。入伍第3年,她就被大家推选为“金牌操作手”。

测试还在继续,看着惯性元件在测试设备怀抱中持续稳定地运转,康子惜悬着的心渐渐放了下来。那双明亮的大眼睛,忽闪忽闪地盯着她精心呵护的惯性元件,一种神圣的使命感油然而生。

老兵心愿

【人物名片】王国胜,火箭军某旅一级军士长,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

一级军士长王国胜长着一双浓眉大眼,脸上常年挂着笑,那股亲和力像要从眼角溢出来似的,战友们都把他当成最亲近的老大哥。

但只要走上战位,他就跟变了个人一样,眼睛里容不下半点沙子。一如他挂在床头的座右铭:“每一次操作都当首次,每一项工作都做精彩。”

这句座右铭,是王国胜29年来扎根深山的真实写照,也从一个侧面让人感受到他对工作严谨负责、精益求精的不懈追求。

不久前,就在他自信带出了一个优秀班组的时候,一名操作号手的失误让他十分恼火。

在一次导弹年检测试中,眼看任务即将进入关键阶段,一个意外故障中断了操作进程:一条电路信号不通。

正在全程把关测试操作的王国胜,腾地站了起来,迈开大步向静卧的导弹走去。就在这短短几十秒内,他已经将整个测试网络在脑海中细细捋了一遍。

如果把导弹年检比作医生给病人体检,王国胜所带班组承担的就是连接检查设备的任务。这项工作看似简单,但要在最短时间里把各种仪器、电缆与测试设备进行联通,形成检测网络,还不能出现一丁点儿差错,这对团队的专业水准和协同配合能力有着十分严苛的要求。

凭着20多年来遂行实弹发射、年检测试等重大任务积累的丰富经验,王国胜很快锁定了故障点。

这是一根联通导弹控制仪器与测试设备的电缆,浑身包裹着浅绿色的保护材料。虽然只是一根小小的电缆,却在导弹“体检”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站在专用测试工位上,王国胜将身体紧贴导弹,一头钻进导弹内腔,抬起布满老茧的右手,紧紧握住电缆插头,逆时针轻轻一拧。“咔嚓”一声,插头被果断拔下。借助透过仪器舱的灯光,他仔细观察着电缆插头,眼前的一幕不禁让他大为光火。

原来,由于空间狭小、视线受阻,操作号手在插接电缆过程中,不慎将连接电缆头保护盖的一小段棉线带到一个插针孔里,导致插针和插孔接触不良,反馈信号无法在控制台上显示。

这是一个本不应该出现的失误,王国胜的脸色阴沉得仿佛能挤出水来。操作刚一结束,他就把全班召集在一起,面对着测试间正中央高悬的巨幅党旗和“严肃认真、周到细致、稳妥可靠、万无一失”16个大字,现场开起了检讨反思会。

“每个岗位都很神圣,每个动作都很重要,如果因为我们的失误,导弹不能按时交付发射,将带来十分严重的后果。”王国胜的声音不大,却如一记重锤,狠狠地敲在每一名年轻战士的心头。在他的言传身教和严格要求下,大家渐渐懂得对待工作要常怀敬畏之心,对待任务要稳准严实、一丝不苟。

如今,看着身后越来越成熟的测试操作骨干,即将退休的王国胜十分欣慰。在他的心里,始终有一个心愿:带出一支专业精湛、作风过硬的队伍,为单位战斗力建设添砖加瓦。

积蓄力量

【人物名片】杨帆,火箭军某旅中士,获评“四有”优秀士兵。

挂在墙角的时钟不知疲倦地跳动着,夜越来越深了。此时,端坐在控制台前的杨帆,却兴奋异常。

随着这一轮强化训练渐近尾声,他感觉自己就像武林高手顿悟了一般,一下子打通了专业学习的“任督二脉”:每按下一个操作按钮,整个测试系统信号的走向、开关的动作,都会在他脑海中清晰地呈现出来。

那一刻,杨帆的内心倍感充实,对再次踏上发射场的渴望也更加强烈。

几年前,杨帆所在旅奉命遂行某型导弹实弹发射任务。为了利用执行大项任务的机会培养主战专业人才,单位将他从通信专业转岗到导弹测试号位。杨帆和战友们一起出征西北大漠,跟岗见学实弹发射。

大漠的风沙充满了豪迈的气息,发射场上的硝烟带着醉人的味道。那次发射,在杨帆脑海中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发射当天,他早早就守在最佳观看位置,静待点火时刻的到来。

“3、2、1,点火!”随着指挥命令下达,导弹拖着长长的尾焰腾空而起,杨帆的心似乎也跟着导弹一飞冲天。他默默地读秒,畅想着导弹高速飞行、命中靶心的矫健英姿。

这一次跟岗见学的经历,让杨帆从心底感受到身为导弹测试操作号手的光荣,他梦想着有一天能目送亲手测试的导弹飞上蓝天。

回到单位,杨帆迫不及待地开始了追梦之旅。尽管在大学里学的就是机械电子工程专业,但面对有数十台仪器设备要操作、近百幅电路图要背记、上千条规程要熟知的操作岗位,杨帆还是感到了压力。

第一次走进测试间,看到设备上密密麻麻的各种开关按钮、交替闪烁的各色信号灯,杨帆觉得自己走进了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眼睛根本不够用,都不知道到底该往哪儿看。

最令人望而生畏的,要数那些导弹控制系统电路图。各种电子元器件和密如蛛网的电路相互交织在一起,每一张电路图甚至比一座中等城市的道路交通图还要复杂。

狠下心来的杨帆拿出“再读一个导弹本科”的劲头,对着把关手册逐个节点过,逐个信号分析。数百页的把关手册,短短1个月时间就被他翻得卷了边。

为了强化学习效果,杨帆把测试设备面板上所有的开关按钮、信号灯、电压电流表默画在一张纸上,折叠起来装在迷彩服胸前的口袋里。只要一有时间,他便拿出这张亲手绘制的“测试设备面板”,在脑子里一遍遍地过筛子、走流程、跑电路、记参数。

燕子衔泥般的积累,迎来持续地绽放。从发射场跟岗见学归来没多久,杨帆顺利上岗,独立执行操作任务;一年后,经过严苛考核,他获评三级操作号手。如今的杨帆再次迈上新的台阶:熟练掌握所在专业全岗位操作技能,成为一专多能型的专业骨干。

虽然直到现在,杨帆的发射梦还没能实现,但他知道,总有一天他将会和战友们一起,踏上出征的军列,仗剑大漠戈壁,在万里长空留下见证自己光荣与梦想的最美弹道。

为了这一天能够早日到来,杨帆一直在努力积蓄着,时刻准备着……

文字作者:高明俊 康梦川 陶威龙 阮明

图 片:李发坤 刘杰 闵定磊 孙鑫

关键词: 测试设备 导弹测试 导弹性能 最短时间 连接电缆

上一篇:

下一篇:

X 关闭

X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