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4位老兵的讲述,体味他们那颗赤子的心那份清澈的爱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时间:2023-01-11 06:00:13

赤子的心 清澈的爱

沐浴着新年的阳光,万千老兵迎来新的出发。

老兵是单数,也是复数。每一名优秀的老兵,总能让更多老兵反观自己的人生。每一名老兵脱下军装后的精气神,连着激情燃烧的岁月与转身后的再出发,连着气象万千的时代风貌,也连着永不褪色的忠诚与本色。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一年已尽,一年又始。此时此刻,让我们聆听4位老兵的讲述,体味他们对新年的期许中,那颗赤子的心,那份清澈的爱。

——编 者

河北保定八大岭航空教育基地博物馆馆长韩文斌——

点燃孩童“航空梦”

韩文斌给小学生讲解航空知识。袁 野摄

从1968年入伍到空军某部算起,我的大半生都和航空事业紧密相关。长期从事航修工作,“战鹰”是我最亲密的战友和伙伴。1989年中国航空博物馆竣工后,我先后担任第一任总工程师、第二任馆长,许多人称我为“飞机拆装运输大师”。

我的家乡,位于河北省保定市满城区的一个小山村。2004年退休后,是留在北京还是回乡安置,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理由很简单:大城市的孩子们坐飞机、参观航展很方便,农村的孩子怎么办?这些年,我自掏腰包收藏了不少航空器件,不如把它们运回家乡,建一座民间航空博物馆,让家乡的孩子不出大山,也能了解航空知识,接受国防教育。

主意打定,我说服了妻儿,拿出积蓄,又多方筹集资金,在家乡八大岭承包了3000多亩荒山。村里人听说我要在这个“兔子都不拉屎”的地方建造航空博物馆,把退役飞机运进大山,有的咂嘴,有的摇头。

我不信邪,下定决心开山修路。当时的八大岭,除了石头还是石头。那时候,我的身体还不错,就带着村里的小伙子,用钢钎、大锤、撬棍把石头撬出来。为防止水土流失,大家把石头围成圈,在里面种上果树。后来,路修通了,飞机运上了山,山上还结出了杏,甜极了!

室外展区和4个展室建成后,我把之前收藏的航空器件搬上山,还在政策允许范围内,想方设法收集其他有价值的飞机“文物”。1年多时间里,我精心修复了4架不同型号的飞机和1000多个飞机零部件。飞机陆续安置在露天展区,其他零部件被分区布置在发动机展室、飞机模型展室、飞行器材展室和电台雷达展室,力求让参观者全方位了解航空知识。

飞机刚修复好时,附近好多孩子跑来“围观”。他们好奇地问:“能不能上去摸一摸?”“可以!不但可以摸,还可以坐。”看着孩子们的兴奋劲儿,我觉得这件事真是做对了。

2005年,八大岭航空教育基地博物馆开门迎客,免费供社会各界群众参观。参观者中,有十里八乡的村民、孩子,还有专程从外地赶来的空军退役军人。我自己担任讲解员,耐心回答大家提出的问题。山上的果子熟了,还请大家一起吃。

2011年,博物馆被河北省确定为“国防教育基地”。为了更好发挥博物馆的国防教育功能,我对承包的山地进行了更细致的规划,陆续开辟出飞机展示区、航空综合展厅、长征路景观区、拓展训练场等。总长2.5里的长征路景观区,设有“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等小型项目。每当孩子们到这里参观,我都会给他们讲长征故事,带着他们喊响“苦不苦,想想红军两万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辈”的口号,希望革命精神和国防意识能在他们心里扎根,一代代传承下去。

作为老兵,最令我欣慰的,是看到家乡的青年学子参军入伍、献身国防。不少高中生到博物馆参观后,高考时报考了空军院校。他们爱上蓝天,也是在延续我的航空情、国防情。

因为常年奔波,这几年,我的身体不如从前。亲友们提议,不如在博物馆开设部分盈利项目,改善晚年生活。我认为,博物馆的每一件展品,都是中国航空史的见证,是鲜活的“航空档案”。发挥它们的国防教育功能,是我作为老兵的义务。只要还有一口气,我就会坚持把这件事做下去。

(张路忠、张学千、孙传宗整理)

江西“新长征”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队员赖欢——

还是当年那个兵

赖欢(右)慰问抗美援朝老兵赖兆发。赖地长生摄

我是一名老兵,一名以帮助他人为乐的老兵。4年前,得知江西“新长征”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在家乡赣州市会昌县成立分队时,我像当年参军入伍时那样,满怀热忱报了名。

我参加志愿服务队的初衷,就是觉得自己是名老兵,理所应当要为有需要的群众提供帮助。走访看望福利院老人、关爱困难老兵、开展应急抢险救援……当我穿上志愿服务队的红马甲,看到群众投来赞许的目光时,心中总会有种莫名的满足——脱下军装,还能投身公益事业继续为人民服务,我觉得自己还是当年那个兵。

2019年夏天,受持续暴雨影响,会昌县西江镇9个行政村变成一片汪洋。“抗洪抢险,驰援西江!”面对组队以来的第一次急难险重任务,我产生了久违的紧张感。紧急集合、清点人数、检查救援装备、提出任务要求……熟悉的“命令”在耳边响起,我仿佛又回到了军营。

三天三夜的救援中,我和队友们乘坐橡皮艇沿水流方向搜救,转移了56名受困群众。后来,好几位队友回忆,当时手上、腿上被树枝和碎石划出道道血痕,却都不觉得疼。离开西江镇时,不少村民拉着我们的手,一口一个“好后生”,叫得我们心里热乎乎的。

2021年3月,江西省退役军人事务系统开展“替烈士看爹娘,为烈属办实事”活动,组织各级“新长征”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队员到烈属家“结对认亲”。我认下的“娘”叫李来发,她的儿子肖景贵在边境作战中牺牲。得知老人年事已高,身边没有亲属,我打心眼里觉得心疼。两年来,我把“娘”吃得好不好、穿得暖不暖放在心里,有空就去帮她做家务,陪她聊家常。

最初去看“娘”的时候,或许是想念儿子,或许是感动于我们的关爱,我去一次,“娘”就哭一次。后来,我和“娘”的感情越来越亲,她也不哭了,看着我帮她扫院子、晒被子,总是笑意盈盈。

这不,元旦前正赶上“娘”过生日。我一大早就买好韭菜和猪肉,又约上几名战友,一起包饺子,热热闹闹给老人祝寿。临别时,她像往常一样依依不舍地握着我的手,一直把我们送到村口。

眼看就要过年了,我计划和妻子一起去给“娘”挑几件新衣服。新年新气象,祝愿她老人家健康长寿。

展望2023年,我的心中充满憧憬。过去4年,我投身公益志愿服务,开启了自己的“新长征”。新的一年,我希望能带动更多的退役战友加入我们的队伍,回报家乡人民,替烈士尽孝,关爱困难老兵。

以“新长征”为名,我们的老兵本色将更加鲜亮,人生之路将更加坚实。

(解放军报特约记者郭冬明、通讯员刘宗炎、张语嫣整理)

吉林省消防救援总队消防员刘亮——

无畏青春最闪亮

刘亮与队友扑救火情。刘婷婷摄

5400余次“逆行”出发,成功营救遇险群众470余名,这些数字,记录了过去21年里,我作为一名消防员的工作履历。闯火海、下冰河、攀悬崖,干我们这行,总是向险而行。有队友笑称,如果每次出警有“背景音乐”,那么除了急促的消防车鸣笛声,还应该有一首“冰与火之歌”。

正是因为工作具有危险性,我把每次出警都当作“第一次”。如同18岁入伍来到原武警吉林消防总队后,第一次抱起水枪,第一次冲进火海,第一次参与高空救援一样,哪怕心里没底,只要一声令下,我也要义无反顾往前冲。当初指导员告诉我们,选择成为一名消防战士,首先要当“无畏者”。无畏才敢担当,在人民群众需要的时候,我们得冲在最前面。

的确,当紧急情况发生时,群众把脱险的希望都寄托在我们身上。正因为如此,当兵第二年,在一次营救跳楼轻生群众的行动中,我克服心理恐惧,小心接近,在他准备跳下去的一瞬间扑上去从身后抱住了他。2013年,长春某地下商场发生火灾,我冒着背上的空气呼吸器气体即将耗尽的风险,连续3次冲进火场,救出17名受困群众。

回想自己刚当兵时,面对一个个技能过硬的老兵,我总觉得他们骨子里透着一股锐气。经过20多年的磨炼,如今,队里好多年轻小伙子说我身上也有一股锐气,“闻战则喜,不胜不休”。我很喜欢这8个字,也为自己能成为他们的榜样感到高兴。

2018年,武警消防部队退出现役,成建制划归应急管理部,职能也由救火为主向“全灾种”“大应急”拓展。我虽然恋恋不舍地脱下军装,却没有褪去兵的无畏、兵的担当。为适应新职能,我和团队潜心钻研,创新高层灭火、冰上救援、紧急避险、专勤训练等20多种实战应用操法,在吉林省消防救援队伍中全面推广。我还连续6年担任吉林省消防救援总队潜水员培训教练,累计培养出70多名专业骨干。

“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全国最美退役军人、一等功3次、二等功4次、三等功7次……这些年,队友们说我获得了“数不清的荣誉”。然而,我的家人记挂更深的,却是我身上的耳鸣、风湿、腰肌劳损等10余种伤病和近30处伤疤。同样在消防部门工作的妻子,看到我身上的伤疤经常掉泪。我安慰她说:“这是我为你、为宝宝赢得的‘勋章’。”

今年,我39岁了,孩子前不久过完周岁生日。这些年,我和妻子一直希望有个孩子,可想到自己的工作性质,总觉得有了孩子就多了份牵挂,不如趁年轻多干几年。如今,我的心牵挂着孩子,人依然奋战在消防救援一线。在新的一年和未来的每一年,我都要给孩子做个好榜样。我希望用自己的行动告诉孩子:无畏的青春最闪亮。救人于水火,是爸爸作为一名老兵、一名消防员的职责和光荣。

(赵建龙整理)

辽宁省退役军人事务厅工作人员赵雷——

“每个我”里有担当

赵雷(左)与“当代雷锋”郭明义合影。陈 凯摄

步履匆匆,悄然又是一年。在辽宁省退役军人事务厅从事宣传工作4年来,我很难说清,是我的“举手之劳”感动了老兵,还是老兵的“真情回赠”感动了我。

2020年的一天,我在办公室接到一位老兵的电话。她说自己70多岁了,是红军后代,当过兵。她没有大的诉求,只有个小心愿:刊发一篇缅怀父亲的文章。我本来觉得这不是件难事,可拿到稿子一看,文中很多内容需要修改完善。我虽然有点犯愁,还是将稿子反复打磨,刊发在单位的微信公众号和门户网站上。没想到,老兵看到稿子后,立刻给我打来致谢电话。还没说两句,她就哭出了声。她感谢我圆了她的一个梦。两天后的中午,她还让儿子专程给我送来一面锦旗。

面对如此厚重的感谢,我的心仿佛被什么“烫”了一下。真没想到,仅仅是一篇不长的文章,老兵却看得这么重。从某种意义上说,退役军人工作者的“举手之劳”,可能就是一名老兵的“全力以赴”。

意料之外思情理。我不禁反问自己,为什么老兵这么容易满足?这么容易感动?我想,把“以老兵为中心”这个问题想清楚,问题就有了答案。

作为退役军人工作者,你与老兵隔层纱,老兵就与你隔座山。很多老兵的需求真的不多,一件小事的回应、一句轻声的问候、一次礼貌的握手,就可以温暖他们的心。自此,我对工作岗位更珍惜,对来访的老兵更热情,对老兵的冷暖更关心。

我们的所作所为温暖着老兵,老兵的精神同样教育着我们。去年7月,我陪同“当代雷锋”郭明义赴京参加退役军人事务部“老兵永远跟党走——老兵宣讲”活动。往返的火车上,我注意到除了一个破旧的手拎包外,郭明义还带着一个小马扎。同行的鞍钢矿业集团工作人员告诉我,出门坐车带马扎,是郭明义多年的习惯,为的是给没有座位的乘客提供方便。那位工作人员还透露,年过花甲的郭明义乘坐卧铺时,从不要求购买下铺,即使购票系统随机分配到下铺,他也会主动让给其他有需要的乘客。

听完这段故事,我“破防”了。就像一滴水融入另一滴水,就像一束光追着另一束光,老兵的故事,常常让同为老兵的我鼻头发酸。将心比心,我更要竭尽所能为他们服务。

1个月前,一位老兵打来咨询电话。已经80多岁的他说话不是很清晰,我听了很久才明白,他的老伴去世不久,儿女又不在身边,有个困扰他很久的退役军人政策问题,希望我们予以解答。老人很实在,从他当兵入伍说起,一直说到转业回地方。期间,我不好打断老人,电话足足打了半个小时。挂断电话前,我把相关业务处室的电话告诉他,老人十分高兴,追问了一句:“小伙子,你当过兵吧?”得到肯定的答复后,他赞许道:“我说呢!”

如今,想起那通电话,我依然感到心里很温暖。对于许多老兵而言,用心倾听也是一种关爱。因此,情暖老兵,要从“每个我”做起,从“我”的每一次做起。

当然,回顾过去一年的工作,也留下一些遗憾——帮扶金批下来还没送到,一名军休干部不幸罹患重病去世;辽宁省退役军人事务厅启动“寻访英雄老兵”口述历史活动,有的老兵见面时还很健谈,受访后不久就躺在病床上……

老兵的笑脸,老兵的眼泪,老兵的诉求,老兵的夙愿……这一切都是多么珍贵。从这些遗憾想开去,做好退役军人服务保障工作任重道远,我们一定要把工作干得再好些,为老兵做得再多些,想得再细些。

一个老兵也不能忘,一份尊崇也不能少。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强军人军属荣誉激励和权益保障,做好退役军人服务保障工作。我想,只要真心实意从“每个我”出发,全心全意为老兵释疑解惑、排忧解难,尊崇、关爱老兵的根,就会越扎越深。相信通过我们退役军人工作者的真诚努力,老兵们会更有荣誉感和获得感。

安徽省“最美拥军人物”、退役军人姚华亮(左敬礼者)与刚退役的二等功臣李明臣携手走进校园,共同开展国防教育。黄亚明摄

关键词: 国防教育 工作人员 航空知识 举手之劳

上一篇:

下一篇:

X 关闭

X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