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向阳行,老兵沈建佳37年倾情资助176名困难学生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时间:2023-02-04 08:06:20

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个人、老兵沈建佳37年倾情资助176名困难学生——

一颗助学心  一生向阳行


(相关资料图)

■解放军报记者  杨明月  通讯员  梁文博  张  琨

上图:受资助学生拉起手风琴,与“阿塔”一起唱歌。资 攀摄

中图:新春佳节,沈建佳招呼孩子们一起包饺子。资 攀摄

下图:沈建佳与这些年资助的部分学生合影。泮志斌摄

今年的除夕夜,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特克斯县67岁老兵沈建佳的家里,有15个孩子陪他一起过年。

其中,4个沈建佳正在资助的孩子,平日里就住在他家中。另外11个孩子,专程远道赶来。他们大多家在牧区,来这里一趟,要坐三四个小时的客车。

这些孩子多是少数民族。因为沈建佳是汉族,孩子们也跟着他一起过汉族的春节。大家包饺子、贴对联。孩子们还各展本领,有的拉起手风琴,有的跳起民族舞,屋里一片欢声笑语。

沈建佳说,春节假期,每天都有孩子来家中拜年。他们中,有还在上小学的孩童,有早已成年、工作的“孩子”。有人唤他“爷爷”,有人叫他“阿塔”(哈萨克语,意为爸爸)。就像长辈盼着孩子回家一样,每当招呼孩子们进屋,沈建佳就转身走进厨房,忙着准备各色可口的民族小吃——他的厨艺很好,是他在部队当炊事班班长时练就的手艺。

1986年至今,沈建佳共抚养资助了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维吾尔族、蒙古族、汉族等13个民族的176名困难学生,帮助他们完成学业。

“雷锋”缘何学雷锋

沈建佳的微信头像,是一张他年轻时的军装照。照片上,他目光炯炯,意气风发。

用沈建佳的话说,上世纪70年代的年轻人,“人人都想当解放军”。怀着满腔热忱,1976年,沈建佳第一次报名参军。由于名额限制,他没登上运兵的列车。接下来的3年里,他每年都去人武部应征。1979年,沈建佳终于如愿走进梦寐以求的军营。

老战友向守智回忆,在原乌鲁木齐军区某炮兵连,年龄偏大的沈建佳在许多方面表现得“不寻常”。战友的衣服、鞋子破了,沈建佳总是主动帮着缝补。他不仅性格好、手艺佳,而且非常有耐心,对求助的战友“来者不拒”。每天早晨天未大亮,沈建佳已早早起床打扫营院卫生。战友们看在眼里,也纷纷向他学习。有时没等起床哨吹响,大家就自发到营院打扫,“连队风气被他带得更好了”。

好事做得多了,沈建佳渐渐成为战友口中的“雷锋”。了解他的成长经历后,大家才理解,这个“雷锋”为什么一直在学雷锋。

沈建佳2岁时,随家人迁到特克斯县生活。由于家里兄弟姐妹众多,日子过得艰难,“邻居你端一碗饭,我送一袋粮,支撑我们一家渡过难关”。长大后,在电影《雷锋》中看到和自己一样吃“百家饭”长大的雷锋当兵后努力回报社会,沈建佳下定决心——以雷锋为榜样,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好兵。

碰到别人有困难时,雷锋把自己攒了几年的津贴全捐出去,捐献人署名“解放军”。得知一位战友家庭困难,沈建佳也偷偷把津贴寄给他的家人。后来,那位战友的家人写信到部队询问,沈建佳做好事不留名的事才被大家知晓。

“那个时候,我家里条件好些了,生活过得去,就想着能帮大家一点就帮一点。”沈建佳说。

利用休息时间主动帮战友们洗衣、修鞋;到驻地敬老院照顾孤寡老人……沈建佳关心战友、热心公益的行为,官兵看在眼里。入伍第二年,他当上炊事班班长,荣立三等功。入伍第三年,他光荣入党。

令沈建佳深感遗憾的是,1982年,为照顾身体欠佳的父亲,他告别了军营。

然而,“雷锋”脱下了军装,却不改雷锋本色。

“小家”如何变“大家”

退役后,沈建佳来到特克斯县林业局工作。从一位朋友那里,他了解到有6名家在牧区的哈萨克族学生,因家庭贫困拿不出租房的钱,在县城上学成了问题。

“要不先让孩子们住在咱们家,慢慢再帮他们想办法。”沈建佳和妻子商量。家里的日子本就不太宽裕,一下要添6张嘴,家里空间也不大,妻子有些犹豫。

“其实,我知道他是什么样的人。帮助孩子们的决心下定了,八匹马也拉不回来。”禁不住沈建佳软磨硬泡,妻子还是“松了口”,把孩子们接到家里吃住。这一松口不打紧,一晃30多年过去,沈建佳陆续资助了176名困难学生。

沈建佳告诉记者,最初资助的6个孩子,一个个长大、考学、工作,离开了他的小家。后来,越来越多的困难学生向沈建佳寻求帮助,他都没有拒绝,竭尽所能提供帮助。

曾借住在沈建佳家里的学生巴合提亚尔·吐尔汗别克告诉记者,有一年春节前,他和沈建佳一起去市场赶集,发现沈建佳一直在赊账,“老板们都认识他,知道他发完工资就还……”提起往事,巴合提亚尔忘不了,他在“阿塔”家里吃住两年,沈建佳没有收过他一分钱。

“孩子们都很有出息,有好多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上大学。”说起这些年资助过的孩子,沈建佳如数家珍。一到寒暑假,他的家就成为孩子们的聚会点。这个温馨的“小家”,也成了民族团结的“大家”。

“我不求你们回报什么。你们到了社会上,能尽自己所能做点好事,帮助比你们更小的孩子,我就心满意足了。”铭记沈建佳的教诲,几名受资助的孩子自发组成“爱心哥哥团”。利用节假日义务帮助困难学生补习功课,给偏远牧区的学生捐赠学习用品,到牧民家帮忙干活……他们把从沈建佳那里得到的爱与温暖,传递给更多的人。

如今,沈建佳资助过的孩子中,已有30余人加入这个爱心团队。

老战友为啥“就服他”

从2015年起,家住甘肃庆阳的向守智受炮兵连老连长的委托,寻找分散在全国各地的100多位老战友。那一天,向守智辗转联系上沈建佳。他没想到的是,电话接通后还没寒暄几句,沈建佳就向他提出一个“不情之请”:“我这里有个家庭困难的大学生,你能不能帮帮忙?”

知道沈建佳当兵时就是大家口中的“雷锋”,向守智答应下来,“当时的想法很简单,就是帮老战友分忧”。

向守智资助那位大学生4年,直到他顺利完成学业。后来,沈建佳组织当年的老战友成立“退役军人志愿者”爱心公益团队,向守智积极参与,又资助了两名家庭困难的高中生。

2017年,向守智从庆阳出发,经过几天奔波,来到特克斯县,与几十年未见的老战友会面。

站在沈建佳家门口,他左看右看,怎么也不敢相信,眼前这座简陋的平房,就是老战友的家。

向守智说,如果不是了解沈建佳这些年资助贫困学子的经历,他一定会问问老战友:“退役回乡,工作也不错,怎么过成了这样?”沉思片刻,他对记者说:“过了这么多年,我们连的老战友,还是就服他!”

前些天,向守智资助过的学生们纷纷给他打来拜年电话。最初资助的那位大学生,如今已成为一名人民警察。看到孩子们成长成才,向守智愈发深切地体会到,为什么沈建佳日子过得那么难,还是竭尽所能奉献爱心,“我的初衷是为他分忧,后来才发现在这个过程中,自己收获的远比付出的多……”

“如今,我们的爱心公益团队汇聚了20多位老战友。大家争着学雷锋、做雷锋。”沈建佳说。

“学习雷锋好榜样,忠于革命忠于党。爱憎分明不忘本,立场坚定斗志强……”简朴而温暖的小屋里,手风琴的声音再次响起,花甲之年的沈建佳带着孩子们唱起脍炙人口的《学习雷锋好榜样》。

这首他年轻时就爱唱的歌,回响在他的军旅生涯,嘹亮了他的整个人生。

“我是名老兵,雷锋是我的榜样,是我心中最好的兵。”沈建佳吐露心声。

制图:扈 硕

关键词: 特克斯县 雷锋好榜样 哈萨克族 心满意足 民族团结

上一篇:

下一篇:

X 关闭

X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