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看点!为部队战斗力提升贡献力量,军校学员在创新的世界里遨游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时间:2023-02-21 08:04:33

在创新的世界里尽情遨游

■宋润鹏  张天烨  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熊 峰


(资料图片)

新学期伊始,海军工程大学学员赵峻渤,带着沉甸甸的成果回到校园。

刚刚过去的这个寒假,赵峻渤除了陪伴家人,其他时间几乎都在线上和同学们“泡”在一起。

深夜里,赵峻渤紧盯屏幕,神情专注。视频那端,谭钧元正调试水下无人航行器,唐京果用仿真软件计算着水下航行器的各项数据。另一边,学员李太伟静心攻关算法编程难题,李文杰则负责汇总答辩稿……

这个以舰船与海洋学院某学员大队10余名学员为主体、全校创新爱好者广泛参与的团队,在无人智能领域收获颇丰,曾获得全国海洋航行器设计与制作大赛特等奖、世界大学生水下机器人大赛一等奖等众多奖项。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加快无人智能作战力量发展。站在新的起点上,军校学员感受着创新的澎湃动力,用实际行动为部队战斗力提升贡献力量。

2022年8月,海军工程大学学员在全国海洋航行器设计与制作大赛现场。

开启新领域的大门,拥抱充满无限可能的世界

转眼间,军校生涯的最后一个学期开始了。返校后,再次路过海军工程大学的操场,学员赵峻渤触景生情,想起了陈旭哲学长向他发出邀请的那个下午。

两年前,一次体能活动时间,读大二的赵峻渤和陈旭哲一起踢足球。球赛结束后,从操场往回走的路上,陈旭哲随口提起自己参加水下机器人竞赛的经历。没想到,这竟为赵峻渤打开了一个新领域的大门。

入学之初,赵峻渤曾被书架上那本《海上无人装备体系概览》吸引。翻阅内容后,他有种“触电般”的感觉。“原来水下机器人竟有这么多不同的类别,还可以和其他创新设备结合起来,发挥更大的价值!”那本书在赵峻渤心田埋下了一颗种子。

于是,回宿舍的路上,赵峻渤将他对水下机器人的见解,一股脑地讲给学长听。到了分别时,陈旭哲问他想不想一起搞竞赛。

“我以前只看过这方面的介绍,没有深入了解,能行吗?” 赵峻渤有些忐忑。

“只要有兴趣,就一定行!你可以把自己的想法归纳一下,回去写一份创意构想给我看看。”陈旭哲笑着说。

从那天起,赵峻渤开始在课余时间搜集资料,翻看关于无人智能装备的图书,逐渐深入了解这个领域。两周之后,他上交了一本小册子般厚度的“作业”,里面写满了各种颜色的笔记、从学术期刊上扒下来的资料,以及自己的感悟体会。

由此,赵峻渤开启了在无人智能世界的奇妙之旅。很快,他作为新成员参与全国海洋航行器设计与制作大赛。

一次专业课上,赵峻渤了解到我国某项装备比较薄弱时,脑海里马上涌出一个念头——能否针对此问题以专业知识为理论背景制作航行器?

课后,赵峻渤壮着胆子向教员颜征提出了这个问题。

让他感到惊喜的是,第二天,颜教员从不同角度为他进行解答,又带着他咨询了其他专家教授的意见。舰船与海洋学院的孟庆旭教员,给他提供了许多有关无人装备的资料,这对刚开始进行无人智能研究的他来说,无疑是极大的助力。

赵峻渤开始如饥似渴汲取知识,并积极和成员开展讨论。最终,团队决定设计一种新型的“网”状机器人。他们设计在节点之间安装可以发射信号的传感器,一旦受到其他航行器的物理碰撞,传感器便可发射信号并部署打击。

看到作品“横空出世”,赵峻渤难掩内心的喜悦,并为它取名“水中蛛网”。凭借这个作品,陈旭哲和赵峻渤的团队在大赛中喜获国家特等奖。

一个人梦想实现的过程,需要一群人为之共同努力。

航海实习期间,赵峻渤结识了同样热衷无人智能的学员谭钧元。周末,两人总是相约图书馆进行研究讨论。

渐渐地,越来越多的学员加入进来。入学前,李太伟在部队看到技术人员操作水下机器人进行作业,大大提高了救援效率,从此对无人智能心生向往;在赵峻渤的邀请下,唐京果开始尝试学习无人智能相关知识,并通过不断努力,成了竞赛团队中的一员……

首届世界大学生水下机器人大赛,海军工程大学学员操作遥控无人潜水器进行水下作业。

创意是源源不断的,你用得越多,就拥有得越多

春节期间,学员唐京果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出了趟“远门”。

唐京果的家在重庆开州,但去同一座城市的重庆科技馆,还要乘坐高铁。徜徉在展板前,看着眼前陈列的精密仪器、听着耳边动人的科研故事,他感到不虚此行。

听到科技辅导员讲述我国科学家发现海底可燃冰的经历,唐京果的内心涌起万般滋味。科研过程中遭遇的坎坷,他并不陌生。

团队成立之初,唐京果刚开始就走进了“死胡同”。他和战友制作的第一个水下机器人,由于动力和自重的矛盾,导致重心不稳,无法平稳航行。

这次失败的经历使唐京果认识到,不能停留在理论层次闭门造车,要勇敢地走出去。

带着疑问,唐京果向张志强副教授和吴中红教员请教。幸运的是,他找对了人!

“水下机器人面临的最大难题是通信问题,信号在水中衰减过快导致无法远距离传输较大信息量的信号……”在无人区-无人平台指挥控制创新实践俱乐部的活动室内,两位教员按照先理论、再仿真、后实践的顺序,对他们进行了10天的培训。充实丰富的案例、开拓眼界的思路,让团队成员直呼“过瘾”。

通过这次的科技体验,成员们仿佛从一个小小的窗口,窥见了无人智能世界广袤的天空。

之后,他们经常和教员们一起阅读文献资料,共同讨论各式各样新颖奇特的装备、战术。没过多久,团队自主制作的多种水下机器人相继亮相。

一次国家级竞赛的赛后交流环节,有位来自华中科技大学的博士生对唐京果建议:“军校各院系专业特点很突出,如果能将其融入无人机设计,也许能对未来水下无人作战样式有不小的创新。”这句话,极大地启发了竞赛团队。

正如一位作家所说:“创意是源源不断的,你用得越多,就拥有得越多。”开拓了思维,才能让创意在更加广阔的空间自由飞翔。

在无人智能的世界里,学员们各种天马行空的想法逐渐涌现——

受到某型武器的启发,军港勤务专业的谭钧元,提出了将一个水下机器人携带数个小型水下机器人,到达任务区释放分别执行任务的思路;看到无人机集群作战的案例,唐京果立马开始思维迁移,用部队组训管理专业的课程知识,建立了利用水面无人艇指挥水下航行器集群作战的模型……

创新,可以是一个名词。但对于他们来说,更是一个动词。在视野一点点打开、探索一步步迈进的过程中,学员们看到了更广阔的风景。

在不断挑战自我、突破自我中收获加速成长

长春市十一高中报告厅,学员谭钧元整理了下洁白的军装,随后快步走上讲台,向母校学生敬了一个军礼。

“探索无人智能世界,是我军校生涯极其重要的一部分,教会我如何挖掘自己的潜能。”在谭钧元熟练的操纵下,机器人在水箱中徐徐前行,突然间,猛地伸出探爪精准抓取“目标”。面前上演的一幕,令聚精会神观看的学生十分兴奋。

随着机器人缓缓浮出水面,台下响起热烈掌声。这声音牵动了谭钧元的思绪,那段直面挑战的日子仿佛就在昨天。

备战中国机器人大赛的攻坚阶段,谭钧元遇到了一连串问题。在水下作业项目中,由于场地水质浑浊、摄像头可视距离不足,机器人经常迷失方向。

那段时间,他跟团队成员一起探讨总结,每天都“扑”在比赛场地。他们操作机器人,将整个比赛场地巡游一遍,记下关键物标,输入指定方向和距离。

“没有巧劲,就下笨功夫。”谭钧元一遍遍练习操作动作,默记参数信息,写坏了十几块控制板。有时候,他觉得自己可能“中了魔”,闭上眼睛就有一条条轨迹在脑子里乱窜。

就在成员们以为将要迎来坦途时,如何精准水下取物又成了“心头之患”。

起初,谭钧元拿来一个机械爪,却发现根本抓不住小球。他们开始多次尝试:对机械爪进行改装、用铁丝缠一个铁爪、把蚊帐裁剪开缝制一个网兜……然而,接连的失败,使实验再次陷入“泥沼”。

周末休息时,谭钧元无意间刷到了一位手工博主的创意视频。看到“瓶身变猫爪”的画面,一个思路闪过脑海,他立刻带领组员展开实验。

他们将塑料瓶剪开,做成一个可完全闭合的爪子。经实验检验,这个看似“不靠谱”的爪子,无论是闭合程度还是稳定性上,居然比那些高价购买或者3D打印的工具更方便有效。比赛当天,谁也没有想到这个荣获全国二等奖的作品的核心部件,居然会是几毛钱的瓶子。

去年年初,赵峻渤和李太伟着手备战航行器大赛,摆在团队面前的第一个挑战,就是技术方向的选择。

“不怕天马行空,只怕不敢有梦!”赵峻渤提出了新型半潜船进行特种作业的思路。想法虽然不错,可他们逐渐意识到并没有足够的计算和模型来支撑这个选题。

李太伟在基层部队见习时,恰逢部队实兵演练。他了解到,无人智能装备在基层部队进行水下作业时大有用武之地,于是脑海中新的选题应运而生。

在张立教授的指导下,他们对自主式水下航行器的每一个组成部分进行了详细论证,从被动传感器,到能源、动力装置,再到材料结构,彻底解决了可行性和要素集成性这两方面的问题。

不久后,他们的作品在航行器大赛中“大显神威”,赢得国家特等奖。

不惧挑战,勇敢前行。新学期开始,赵峻渤用一句话与团队的几位战友共勉:

“道路往往布满荆棘,唯有披荆斩棘,方能脱胎换骨。”

展望无人智能的新天地,这些年轻学员满怀激情和信心,向着更高的台阶迈进……

(本文图片由作者提供)

关键词: 水下机器人 水下作业 海军工程 的世界里 海洋学院

上一篇:

下一篇:

X 关闭

X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