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通讯!一名火箭军上尉的“建模思维”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时间:2023-05-05 07:00:51

青春,是昂扬的姿态

■解放军报记者 李由之 邹 菲

火箭军某旅导弹发射班组考核终于结束了,二级军士长吴涛长舒了一口气:“没想到,刘美君跟我们动真格的了!这次考核,特情课目特别多、特别难!”


(相关资料图)

刘美君是该旅作训科一名上尉参谋,也是这次考核的主考官。他当新排长时,是吴涛一手带出来的。

记者见到刘美君的第一天,正赶上他组织专业技术比武考核。考核前2小时内,他一共打了45通电话,将各项事宜沟通协调到位。

出发前,刘美君从一个黑色提包里,拿出头天晚上出好的考题:“这是今天的重头戏。”

“设置这么多特情,不怕难住他们?”记者问。

“我对他们有信心!”刘美君拍着胸脯说。

指挥车里,刘美君微微扬起面颊,口令不缓不急,清晰有力。

执掌大国长剑,刘美君颇有底气:任排长时,他被火箭军表彰为“军事训练先进个人”,荣立二等功;27岁时,他成为“全国青年岗位能手”;2021年,他被火箭军评为“四有”新时代革命军人……

入伍11年,刘美君从一名军校学员成长为一名优秀参谋,成为许多青年官兵心中的偶像。

“你的偶像又是谁?”记者问。回望成长之路,刘美君脑海中浮现出几个不同的身影——

少年时,那个身影是兢兢业业的父亲。父亲是长江上的一名轮机长。他不善言辞,却能单凭听声音判断出轮船的故障,屡次在关键时刻化险为夷。

“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干一行就要钻一行”,父亲的言传身教,成为刘美君刻苦学习的驱动力。

下连之初,那个身影是素质过硬的班长吴涛。一次训练,吴涛发现刘美君触发按钮的操作手势不标准,严厉批评了他,并反复演示正确手势:“别小看一个手势,一旦误触其他按钮,可能导致满盘皆输!”

从吴涛身上,刘美君看到了导弹兵的认真严谨,也读懂了万千战友坚守深山、甘于寂寞的价值所在。“老班长就像一棵扎根戈壁的胡杨,我也要成为像他一样的人!”

如今,那个身影是运筹帷幄的旅参谋长王攀。指挥所内,王攀犀利的目光紧盯态势图,不断变换战术,扩大战果。刘美君说:“我希望,他的今天能成为我的明天。”

刘美君不知道,到达“明天”要走多久;他只知道,要在自己的“今天”努力。

弹道有痕,刘美君迈出的每一步,皆有迹可循。他成长的背后,是一个家庭、一支军队、一个时代的托举和助推。

今年,刘美君已是而立之年。他的30岁生日,是在忙碌中度过的。

步履不停,愈行愈远。忙碌着,昂扬着,是刘美君的选择,也是新时代青年官兵的军旅姿态。

火箭军某旅作训科参谋刘美君下达任务指令。银雪菲摄

一名火箭军上尉的“建模思维”

■解放军报记者 邹 菲 李由之 特约记者 岳小林 通讯员 王昊忠

火箭军某旅上尉参谋刘美君有一个“绝活”:他的眼睛像一把无形的尺,看到一个实物,能很快还原出这一物体的三维模型。

在军校学习期间,刘美君参加过全国建模大赛,又利用建模获得发明专利。此后,“建模思维”便深深地影响着他。

在刘美君的世界里,“建模”的对象可以是具体的装备器材,也可以是学习、训练、管理,甚至人生。

从点到线,从面到体,建模需要一步步来,工作学习亦如此

夜深人静,刘美君怎么也睡不着。此时此刻,他心中装着两件大事——

一件是该旅正在开展的实装专业技术比武考核。作为组织者和主考官,刘美君除了要思考“考什么”“怎么考”,还要筹划如何做好考核的“下篇文章”。

另一件是刘美君远在老家的妻子已怀有9个月身孕,随时可能临产。不管多忙,刘美君每天都会与妻子通个电话,嘘寒问暖,提醒她按时产检。

刘美君所在部队驻地,与妻子何翀相隔几千公里。两人相识5年,聚少离多。每天利用点滴时间通个电话,成为两人的幸福时刻。

何翀是高中语文老师。对她而言,上课是家常便饭。然而,何翀想不到,20分钟的课,刘美君试讲了20多遍是什么感受。

那年,刘美君代表所在部队,参加火箭军专业技术军官教练员大比武。

刘美君左手捧着空气,右手掌心向内指向左手上方,好似产品发布会的主讲人。他眼神发亮,时而环视台下,时而扫过手上不存在的部件实物……

台下,并没有观众。

一遍又一遍打磨,刘美君早已记不清练习的次数,只为在大赛中呈现最佳状态。一堂20分钟的课,刘美君给自己定的误差范围是:前后不超过15秒。

两个星期后,台下不再空荡。与刘美君同台“打擂”的,大多是高级工程师或营主官。刘美君将实物讲解、静态展示、动画演示融为一体,节奏紧凑、内容翔实。

授课结束,6位评委起身为刘美君鼓掌。

从点到线,从面到体,建模需要一步步来,工作学习亦如此。“埋头干事,莫问前程。”这是刘美君的人生格言,也是他躬身走过的路。

那年,部队面临装备换型,没装备、没教材、没教员。刘美君主动请缨,担任新型装备“种子队伍”先期培训教员。他自己编写教材,承担授课任务,带着第一批“种子选手”连续奋战,培养出该旅新型装备第一批操作号手。

看着自己精心培育的“种子”渐渐发芽,散落到各基层连队发挥“酵母”作用,刘美君心中涌出一股暖流。

不久,部队迎来新装备。刘美君激动得无以言表,连撕开装备上的保护膜时,都格外小心。

担任副连长那年,刘美君所在分队迎来首次新型装备实弹发射任务。在远处山坡上,刘美君望着自己和战友亲手测试过的导弹腾空而起,直刺苍穹,在湛蓝的天空留下壮美弹道。

那地动山摇的力量,刘美君一直铭记在心。导弹精准命中目标那一刻,刘美君真切感到:“成为大国长剑的执剑人,多么令人自豪!”

长剑出鞘,火箭军某旅进行实弹发射演练。银雪菲摄

三维建模是个不断修正完善的动态过程,提升能力、追求卓越也没有止境

加完班,看到营区路灯散发的光晕,刘美君常常想起多年前下晚自习回家时,母亲为自己留的那盏灯。

那年,一张二等功喜报送进刘美君家里。在一片敲锣打鼓声中,刘美君的母亲喜极而泣:“娃出息了,就是总也不回家!”

一切似乎没变,只是母亲那双擦拭“光荣之家”牌匾的手又苍老了些。中学时,刘美君也曾迷上电脑游戏。为了不让母亲操心,他下狠心把电脑“大卸八块”,主机、音箱、鼠标、键盘全部拆下,装进泡沫箱里,外面再套一层纸箱,裹上几层胶布。这样一来,每次他想玩的时候又嫌“开箱”麻烦,逼着自己专心学习。

那时,母亲每天往刘美君的房间送一把核桃、一杯牛奶。刘美君至今仍不清楚,母亲送来的核桃是用什么工具敲开的,竟然每一块都非常完整。

母亲是一个充满希望的人,刘美君就是她的希望。这种希望同样感染着刘美君,让他遇到任何困难时,心中都有坚定的信念。

上军校时,一次偶然的机会,刘美君了解到“三维建模”在未来战场应用、武器装备模型构建等方面有很大作用。于是,他报名参加了“高教杯”全国大学生先进成图建模创新大赛。

刘美君的勤奋让教员吕秋娟印象深刻。一有时间,刘美君就拿着画图板绘图,然后请她指导。从简单图形到复合图形,他趴在电脑前反复练习,节假日也不休息。

“哪怕一次次失败重来,他也从未气馁。”吕秋娟回忆说。比赛当天,全国23所军地院校参赛选手同台竞技。窗外小雨绵绵,吕教员像当年母亲等刘美君高考一样,默默陪伴在走廊里,给予他无声的鼓励。最终,刘美君夺得大赛个人全能一等奖。

不久后,第一届军队院校学员军用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即将举办。那几天,正赶上学员队组织打靶。一个下午,担任发弹员的刘美君和同学李唯一压了几千发子弹,手都肿得变了形。

疼痛之余,刘美君脑中灵光一闪:“我们设计个压弹器怎么样?”两人一拍即合。

这下,刘美君学的“三维建模”派上用场。在教员指导和团队成员协作下,他成功设计出“95式自动步枪快速压弹器”,获得大赛一等奖,并申请了国家专利。

“有想法、有办法、有做法!”提起刘美君,该旅副参谋长杨力用了这9个字。

5年前的一天,还是营长的杨力在营区跑步时,无意中注意到路旁“学习标兵”灯箱上出现了一张新面孔。杨力停下脚步,注视着灯箱上这张年轻的脸庞,“当时就想认识一下这个年轻人”。

说来也巧,那年6月,杨力调到刘美君所在营任营长。当时,刘美君正和几名战友组成攻关团队,挑起研制某型号装备模拟训练器材的重担。

刘美君的“三维建模”特长又一次发挥作用。他联系兄弟单位和相关厂家,从箱体设计到按钮安装,每一个细节尽量按实物还原,最终成功研制出多套模拟训练器材。

一次,教员吕秋娟到刘美君所在部队调研。听到刘美君汇报毕业以来取得的成绩,吕秋娟欣慰地笑了:“有你们在这,我很放心!你们是火箭军的未来。”

“火箭军军官的目光,一定要比导弹射程更远。”在刘美君看来,三维建模是个不断修正完善的动态过程,提升能力、追求卓越也没有止境。

一次次挑战未知、一次次超越自我,刘美君只有一个念头:让自己的思维与火箭军的发展同频共振。

火箭军某旅官兵准备登车。侯代红摄

在数学上,最优化是一种求极值的方法;在人生道路上,干自己热爱的事业便是“最优解”

夕阳西下,金色的阳光透过窗棂,照在刘美君的办公桌上,映红了他年轻的面庞。

这是一个周末。刘美君掏出手机,点开微信朋友圈。此刻,很多同学正分享着周末的轻松时光:或健身打卡、品尝美食,或约上一场球赛,或陪伴家人……

几个小时后,部队即将展开夜间对抗训练。朋友圈里的热闹,似乎与刘美君的生活划出了一道天然界线。

那年6月,刘美君临近毕业。各项成绩表现优异的他,最终以综合排名第一的成绩获得首选分配权。

毕业分配会上,各部队人力资源处处长齐聚一堂。会议即将开始时,一位身着迷彩、皮肤黝黑的上校风尘仆仆赶到会场,匆匆落座。看到大家全都身着整洁的常服,他尴尬地解释说,部队正在执行重大任务,他直接从任务现场赶到会场,实在来不及换常服。

正是这位处长,让刘美君瞬间感受到这支部队浓浓的战斗气息。“我要到这样的部队去!”当晚,刘美君领取了“志愿赴艰苦边远地区申请表”,签上名字。

从军校毕业来部队任职后,刘美君的社交圈不断缩小。除了身边战友,与刘美君经常交流的只有父母和妻子,而且大多是在电话中。

何翀第一次来部队看刘美君,只住了3天。她很想看看,到底是什么环境、什么工作,能让刘美君如此投入,经常顾不上回复她的信息。

3天时间不长,却足够让何翀找到答案。半夜,何翀趴在家属院的窗台上,一边向营区的方向眺望,一边回想两人恋爱时的点点滴滴。

第一次见面前,何翀了解到,刘美君曾拿过很多奖,脑海中便勾勒出一个高大的军人形象。

见面那天,望着心仪的女孩,刘美君硬着头皮说:“咱俩相处的话,你得做好心理准备。如果不行,吃完饭就走吧。”

刘美君的真诚打动了何翀。后来,何翀告诉刘美君:“你没我想象的那么高,但你的事业很崇高。”

一次,部队接到上级紧急命令,刘美君给何翀发去一条短信:“为将者,或战死沙场,或凯旋,此去勿念。”

此后,几个月杳无音信。任务结束,刘美君拿到手机,深吸一口气,按下开机键——何翀发来的信息震动,足足响了8分钟。

“安心报国,我一直等你。”刘美君翻看到何翀的第一条回复,顷刻间鼻子一酸,眼泪夺眶而出。

在数学上,最优化是一种求极值的方法;在人生道路上,干自己热爱的事业便是“最优解”。刘美君认定,年轻人的选择很多,无论选择什么样的环境,只要敢拼敢闯肯奋斗,深深向下扎根,默默向上生长,总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舞台。

“你看,这些树都是我们亲手种下的,我每天都在看着它们生长。”漫步营区,刘美君指着路旁的树,告诉记者,“这些年,从营区环境到队伍建设,都有我一份力量,这种归属感,很幸福!”

(采访中得到邓栓虎、王伟、银雪菲等协助,特此致谢)

关键词:

X 关闭

X 关闭